最近有粉丝在后台问:“为什么奶茶店突然都开始卖盲盒?火锅品牌和彩妆搞联名不会很奇怪吗?”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上周在企鹊桥APP上看到的案例——某社区面包房通过跨城合作动漫IP,客流量竟实现翻倍增长(惊不惊喜?)
「不务正业」的联名背后
品牌们像极了相亲市场的男女,表面看是“八竿子打不着”的组合,实则暗藏三大匹配逻辑:
- ▎流量置换:就像咖啡品牌用户和书店用户的重叠度能到65%+
- ▎场景互补:健身房×健康餐的经典组合你肯定见过~
- ▎情绪共鸣:某国产运动品牌联名敦煌博物馆的案例就很典型
突然想到…这就像玩消消乐,不同颜色方块碰撞才能产生连锁反应。不过现实中要找到“对味”的合作伙伴可不容易,这也是很多个体创业者的痛点。
普通人如何玩转联名经济?
在企鹊桥APP上,用户李大哥的故事很有启发——这位经营社区花店的80后宝妈,通过平台匹配到本地亲子机构,用“买花送体验课”的模式,硬是在传统淡季做出了30%的业绩增量(为保护隐私,部分信息已脱敏)。
“关键要找到用户画像重叠度>60%的合作伙伴”李大哥在交流区分享经验时强调,”就像做菜讲究食材搭配,跨界合作也要考虑品牌调性是否兼容”
评论区见:如果让你开奶茶店,会选择和哪个行业联名?A.电竞 B.汉服 C.宠物
联名热潮下的冷思考
最近某网红品牌的“跨界翻车”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——不是所有联名都值得追捧。在企鹊桥APP的项目审核区,运营团队会特别关注合作双方的三个匹配度:
- 目标客群重合度
- 价值主张一致性
- 资源互补性
举个真实场景:当美甲店想联名甜品店,比起单纯互相发优惠券,不如共同开发“闺蜜下午茶套餐”,把到店率转化为复购率。这种深度合作模式在平台资源库中的成功率要高出47%…
(突然插播)现在点击文末「阅读原文」
可领取平台整理的《跨界合作避坑指南》电子版
联名经济的下一站
从平台数据看,2024年有个有趣变化——本地化小微联名项目增速达210%。这说明市场正在回归商业本质,不再盲目追求大IP,而是更看重实际转化效果。
就像用户小王的故事:这位刚毕业的大学生,通过企鹊桥找到同城5家小店,用“美食地图打卡计划”实现资源共享。这种轻量级合作模式,或许才是更适合普通人的破局之道。
所以你看,联名不是大品牌的专利。只要找对方法,街角的面包房和隔壁的花店,也能碰撞出让人惊喜的火花呢~
企鹊桥APP:做副业 找项目 9年300万用户信赖,帮助创业者,我们一直在努力!
发布者:企鹊桥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queqiao.com/blog/1378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