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百年戏曲撞上短视频时代,怎么让年轻人主动转发?
最近总收到读者私信:李姐~我们剧团排了新戏,票却卖不出去…(哭)其实这个问题,某地方剧团的95后编导小王也遇到过。去年他们排演的赣剧《牡丹亭》面临同样困境——台下观众平均年龄58岁~
直到小王在企鹊桥APP上遇到非遗推广团队,事情有了转机。通过「沉浸式戏曲快闪+短视频二创」的组合拳,首场活动就吸引超500名年轻人打卡——这让我突然想到,传统文化的推广,或许需要些「不传统」的玩法。
别急着唱完整本戏!试试这三个「碎片化」传播技巧
「每次直播唱足三小时,观看量却不到两位数」某县级剧团的旦角演员曾向我吐槽。其实就像吃火锅不能只涮白菜,戏曲推广也要学会「拆解爆点」:
- 妆造揭秘:拍化妆师勾勒脸谱的特写,比全程跟拍演出更抓眼球(亲测流量差3倍!)
- 混搭实验:把水袖动作编进流行舞,B站上这类二创视频的完播率高达75%
- 方言梗:截取经典唱段制作方言表情包,传播效果堪比戏曲界的「蜜雪冰城」
还记得平台用户「戏曲喵」吗?这位00后UP主通过剪辑赣剧武打片段配电子音乐,单个视频带动剧团抖音涨粉2W+。现在他们剧团每周都能接到商业合作邀约~
从线下到云端:这些资源能帮你省下50%推广成本
很多同行问:我们剧团就5个人,怎么做得了这些?这里要祭出大杀器——资源整合平台。比如通过企鹊桥APP,可以:
- 快速对接短视频创作者(再不用满大街找剪辑)
- 获取政府非遗扶持政策解读(很多地方有专项补贴)
- 找到跨界合作方(上次有茶饮品牌主动提出联名)
某社区文化站的张主任就是典型案例。去年他通过平台对接大学生创作团队,把传统剧目改编成漫画绘本,不仅获得文化局的创新奖励,还开发出系列周边产品。评论区聊聊:如果是你,会先尝试哪种推广方式?
(为保护隐私,部分案例信息已脱敏)
企鹊桥APP:做副业 找项目 9年300万用户信赖,帮助创业者,我们一直在努力!
发布者:企鹊桥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queqiao.com/blog/2413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