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总说”同行是冤家”?试试换个思路~
最近有位做社区咖啡馆的读者私信我:”周围3公里内突然开了5家咖啡店,生意快被分光了怎么办?”这让我突然想到——与其和同行内卷,不如试试“非同行结盟”。比如某二线城市就有家咖啡馆,把每周三下午改造成”宠物家长交流会”,和隔壁宠物店搞联名会员卡,结果客流量直接…你猜怎么着?
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资源置换型合作。用场地换客源,用服务换曝光。但很多小伙伴会问:“我怎么知道谁适合合作?”这里有个小窍门——试着画出你的客户24小时轨迹图。比如奶茶店用户可能在隔壁健身房办卡,在对面美容院护肤…
破冰话术实测|这样聊合作成功率翻倍
“李大哥去年想给他的绘本馆找合作伙伴,连续吃了5次闭门羹。后来调整了沟通策略,用‘三明治沟通法’成功签下3家机构。”具体怎么操作呢?比如对接美术培训机构时,他会先说:”看到咱们学员作品特别有创意(赞美夹心)”,然后抛出”如果在我们馆内展示,家长带孩子来看书时就能看到(利益呈现)”,最后补上”当然我们也会在会员群做专题推送(共赢保障)”。
突然想到,这不就像玩消消乐?不对,应该说像找拼图——要把自己的缺口和对方的凸起完美对接。如果对方说”没兴趣”,不妨试试换个角度:”您最近有没有想推广但还没找到合适场景的新服务?”(笑)
合作后怎么避免”见光死”?记住这个防翻车指南
遇到过最可惜的案例:某线上教育机构和实体书店联合办活动,前期引流很成功,却因为结算方式没谈清楚不欢而散。这里分享个避坑口诀:“三要三不要”。要书面确认合作细则,要约定数据追踪方式,要设置试用期;不要口头协议,不要模糊分成比例,不要忽略退出机制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——越来越多的合作双方会采用资源置换+效果分成的组合模式。比如健身工作室和健康餐吧的合作:前者提供免费体验课作为餐吧会员福利,后者则根据带来的实际转化人数结算推广费用。这种灵活的方式,你会选方案A还是B?
为保护隐私,文中案例已做脱敏处理。其实很多成功案例都来自平台用户的真实经历,想知道你所在行业有哪些创新合作模式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~
企鹊桥APP:做副业 找项目 9年300万用户信赖,帮助创业者,我们一直在努力!
发布者:企鹊桥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queqiao.com/blog/146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