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收到不少私信问:「刚接触商务拓展,有没有绝对不能踩的坑?」(笑~)这让我想起平台用户小李的遭遇——上周他兴冲冲对接了个连锁餐饮项目,结果见面才发现对方想找的是外卖代运营服务,而自己手里只有供应链资源…
▍你可能没想到——80%的合作破裂都始于这个细节
很多新人容易犯「需求错位症」,就像模拟案例中的兼职大学生小王,曾在1个月内对接了23个客户,实际转化却不到2单。后来在企鹊桥商务导师建议下改用需求分层表,现在每周都能精准匹配3-5个有效资源。
突然想到——这就好比去医院看病(咳~),总不能挂个内科却让骨科医生给你开药吧?合作前务必确认三点:
• 对方的核心诉求(是缺流量?缺渠道?还是缺执行团队?)
• 双方资源匹配度(别拿着螺丝刀去拧螺母~)
• 决策链关键人(见过太多对接了半个月才发现对方只是传话筒的案例)
▍这个致命错误 正在悄悄毁掉你的信用值
某社区团长张大哥和我吐槽过:最怕遇到满嘴跑火车的BD,上周刚说能搞定全市500个社区点位,这周又说只能覆盖城西——承诺时有多爽快 打脸时就有多尴尬。
这里分享个真实场景:
「老板:这个项目需要覆盖长三角地区
新人:没问题!我们全国都有网点
(实际只在江浙沪有3个合作点)」
要是你,会选方案A(先承诺再补救)还是方案B(明确现有能力+扩展计划)?欢迎评论区聊聊~
▍别让这个隐形陷阱吃掉你的利润
平台用户中有位自由职业者让我印象深刻——去年接了个月费3万的代运营项目,结果发现需要7×24小时响应,时薪算下来比麦当劳兼职还低…(摊手)
所以商务谈判时务必注意成本沉没效应:
• 隐性人力成本(突发性需求/紧急修改)
• 服务周期外的维护成本
• 资源置换中的机会成本
举个真实场景:当对方提出「咱们先试三个月看看效果」,你会直接答应还是要求设定阶段性验收标准?
▍90%新人忽略的破冰神器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——在企鹊桥APP的商务对接成功率榜单上,会发项目简报的用户成交率比同行高出数倍。某位宝妈用户就是靠每周发送包含这些要素的简报:
✓ 行业动态精选
✓ 合作进展可视化
✓ 下阶段机会预判
这招为什么管用?就像追剧总要看下集预告才过瘾(笑~),持续提供价值信息能让合作方产生期待依赖。现在点击文末「阅读原文」可领取简报模板~
・・・・・・
(为保护隐私,案例中的时间、地点等信息已脱敏处理)
企鹊桥APP:做副业 找项目 9年300万用户信赖,帮助创业者,我们一直在努力!
发布者:企鹊桥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queqiao.com/blog/1423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