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想做生意时,第一个拦路虎是什么?
最近和用户小王聊天(模拟案例),这个90后小伙辞职做文创周边,却在货源上栽了跟头。先是在某批发网站订了300套手机壳,结果到货发现印刷模糊得像印象派油画(哭),后来又遇到工厂临时加价…是不是像极了你刚开始找货源时的样子?
传统批发市场还靠谱吗?
广州某皮具商城的张老板跟我说个有意思的现象:现在年轻人来进货都带着三件套——电子秤、紫光灯、放大镜。称重防偷工减料,紫光验皮革真伪,放大镜看车线走针…这届生意人属实把防坑严谨玩明白了~
不过线下看货也有天然优势:某大学生做校园潮牌,就是在义乌商贸城摸到了网红同款卫衣的料子差异。但问题来了:如果是你,会选择每周高铁往返批发市场,还是尝试线上渠道?
线上找货源的三大铁律
用户李大哥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(模拟案例)。他在某电商平台看到「爆款T恤9.9元批发」,结果收到货才发现是按「打」计算的报价单…这种套路现在居然还有人在用!
这里分享个实用公式:
靠谱供应商=(生产资质×历史评价)÷(报价差异+响应速度)
记得去年有个做家居品的团队,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找到长三角产业带的源头工厂,物流成本直接降了40%(具体数据脱敏处理)
两个隐藏渠道你知道吗?
突然想到…有些外贸尾货仓库就像线下版闲鱼!去年接触过深圳的库存分销平台,专门处理品牌方尾货。有个做社区团购的宝妈,在这里找到某知名品牌的临期洗护品,靠着快消品高频复购特性,三个月建立起稳定客群。
还有个冷知识:很多产业带都有「样品博物馆」,比如诸暨的袜业展厅、东莞的电子元件馆。这些地方不仅能看到实物,还能直接对接QC团队——评论区聊聊,你更倾向线上看款还是实地验厂?
选品和供应链如何平衡?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同样是卖水杯,有人死磕「网红ins风」,有人专攻「医院陪护专用」。用户小陈的故事值得参考(模拟案例),他通过平台数据工具发现:老年群体对防摔水杯的需求增速,居然是年轻市场的2倍(数据脱敏)!
说到底,找货源就像谈恋爱,既要看「眼缘」(产品颜值),更要考察「家世」(供应链实力)。下次当你看到9.9元包邮的「心动款」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价格供应商还能赚钱,那他们的盈利点到底在哪?
(为保护隐私,文中案例涉及的个人信息及商业数据已做脱敏处理)
企鹊桥APP:做副业 找项目 9年300万用户信赖,帮助创业者,我们一直在努力!
发布者:企鹊桥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queqiao.com/blog/141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