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收到粉丝私信:「身边有人做推广月入过万,普通人真的能复制吗?」先别急着质疑~今天咱们就用社交裂变三要素模型来拆解这个事,或许能给你新的启发(嗯哼!?)
为什么说推广本质是资源重组?
用户李姐的故事很有意思~这个二胎宝妈最初在社区推广母婴产品,三个月后却转型做本地生活服务。问她原因时笑道:「宝妈群的育儿用品早被推烂了,但她们也需要餐厅代金券呀!」
这里就涉及资源错配理论——把A场景的过剩资源,搬运到B场景就成了稀缺品。就像小区闲置的健身卡,在写字楼可能就变成白领刚需(突然想到…这不就是古代「以物易物」的升级版嘛~)
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:新手总爱扎堆热门领域,而平台数据显示,冷门垂直品类的转化率反而高出23%。比如用户王哥专做中老年智能设备推广,在广场舞聚集地铺渠道,半年就做到区域头部服务商。
地推和网推究竟怎么选?
最近有组对比数据很有意思:地推用户的留存周期比纯线上用户长1.8倍,但网推的边际成本更低。这就像做菜,大火快炒和小火慢炖各有风味~
刚毕业的小苏做过典型测试:同一款APP,在大学城地推获客成本12元/人,而在兴趣社群做裂变仅需3元。但三个月后发现——地推用户的月活率高出40%!这验证了场景化触达的重要性(笑)
现在聪明的推广者都玩组合拳了~比如用户张哥的「三环策略」:核心用户地推面谈、潜在用户线上维护、长尾用户裂变激活。用他的话说这叫「把合适的人放在对的链路里」~
如何突破资源天花板?
很多新手卡在「找不到推广渠道」这关,其实换个视角看——每个微信好友都是资源中转站。用户周姐的方法很妙:给快递站免费提供包装箱,条件是在箱体印推广二维码,这种资源置换玩法让她两个月拓展了7个社区渠道。
有个现象值得关注:2023年推广行业报告显示,工具化协同使推广效率提升57%。比如通过任务管理系统分配资源,用数据看板监控转化漏斗,这些原本企业级的功能现在个人也能用了~
说到底,推广本质是价值传递游戏。就像小时候玩的传话游戏,信息在传递中会产生奇妙的变化~如果你正寻找靠谱资源,不妨试试「需求三角验证法」:用户真需要什么?我能提供什么?市场还缺什么?
记得有位推广大牛说过:「别老想着薅流量羊毛,要学养流量绵羊~」这话越想越有意思(哈哈)你在推广过程中有什么独特心得?评论区等你来唠~
企鹊桥APP:做副业 找项目 9年300万用户信赖,帮助创业者,我们一直在努力!
发布者:企鹊桥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queqiao.com/blog/4117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