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你的地推摊位总是门可罗雀?
最近收到用户王哥的私信:”明明选在商场门口,怎么三个小时才完成5单?”这让我想起上周在社区看到的场景——两个摊位相隔20米,一家排起长龙,另一家却无人问津。关键差异,可能就藏在点位的选择里。
免费点位的隐藏地图
说个案例,用户小李去年做社区团购地推时,发现周末的亲子绘画班总是爆满。他主动联系主办方,用免费提供绘画工具的方式换取了在活动现场摆摊的资格。这种资源置换的模式,成功帮他省下场地费的同时,还获得了精准用户。
实操建议:
①赶早市不如蹭活动——社区运动会、商家促销日这些自带流量的场景,往往比常规点位更高效;
②逆向观察法——跟着早餐摊、快递代收点选址,这些经过市场验证的位置自带天然优势。
付费点位的谈判艺术
上周遇到个有意思的案例(笑):用户张姐想租便利店门口的位置,她没有直接谈租金,而是提出帮店家做扫码领优惠券的活动。最终用15%的流水分成替代固定租金,实现了双赢。
谈判三板斧:
①数据说话——准备同类项目的转化数据;
②利益捆绑——提出为场地带来附加价值;
③灵活周期——从三日短租试水开始合作。
点位评估的黄金公式
突然想到,有位做校园地推的伙伴总结了个公式:有效人流量×停留时长×目标人群占比=点位价值。他们团队用这个方法,把某高校快递站的转化率提升了3倍。
这三个要素怎么测算?举个场景:
·早上8点的地铁口:人流量大但停留时间短
·下午3点的社区广场:中等人流量但有足够停留时间
·晚上7点的生鲜超市:精准家庭用户聚集地
那些年踩过的坑
说个反例,去年有团队在网红步行街砸重金租摊位,结果发现游客多是外地人,根本不适用本地生活类APP推广。这也提醒我们——不要被表面热闹迷惑,要看清人群属性。
这里分享个神器(不是广告~):有些信息平台会实时更新各区域人流热力图,结合消费数据筛选点位,比盲目扫街靠谱得多。比如在筛选社区点位时,可以特别关注快递柜使用率、团购自提点密度这些硬指标。
最后灵魂拷问:如果你发现某个点位前三天数据持续走低,会果断放弃还是优化策略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~
企鹊桥APP:做副业 找项目 9年300万用户信赖,帮助创业者,我们一直在努力!
发布者:企鹊桥地推拉新一手平台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queqiao.com/blog/3009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