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2025年的机会藏在”不起眼”的领域?
最近总收到读者提问:”现在入局短视频是不是太晚了?”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意思~就像2025年有人问”现在做直播还来得及吗”一样(笑)。重点不在于赛道本身,而在于如何找到细分领域的新切口。
举个真实场景:用户小王去年通过某平台接触到AI内容审核项目,现在带着5人小团队专门帮MCN机构过滤违规素材。这种技术+服务的模式,既不需要复杂设备,又能解决行业真实痛点…
这三个领域正在发生”静悄悄”的变革
先问大家个问题:你觉得社区便利店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关系?去年某社区团长通过改造快递货架,结合智能推荐算法,让副食销量直接翻倍增长——这就是典型的传统行业+新技术组合拳。
目前观察到的趋势方向包括:
• AI应用场景落地:比如智能客服培训、AI素材生成等配套服务
• 银发经济2.0:适老化改造咨询、代际社交平台搭建
• 绿色微创业:旧物改造服务、低碳活动策划…
突然想到,有个做宠物殡葬的姑娘特别有意思——她把告别仪式做成沉浸式剧场,现在每个月要接待30+场定制活动。这种情感价值升级的模式,是不是比传统服务更有溢价空间?
普通人如何避免成为”韭菜”?
经常看到这样的吐槽:”跟着大师学项目,结果成了大师的甲方霸霸(原意你懂的)”。这里分享三个避坑原则:
1. 警惕需要超前投入的模式
2. 优先选择按效果分成的合作
3. 多方验证项目的可持续性
比如用户李姐最近接触的家政中介升级项目,就是通过技能认证+服务追踪系统,帮助本地阿姨提高客单价。这种能看见完整服务链条的轻投入模式,显然比单纯”拉人头”可靠得多。
信息差红利还能吃多久?
评论区经常有人问:”现在做XX还来得及吗?”其实关键要看资源匹配效率。有个现象很有意思:同样找代运营合作,通过传统渠道需要2周对接,而某些平台用户3天就能完成资源匹配…
最近注意到个案例:某大学生团队专门帮县城超市做短视频探店模板,单月就合作了20+商家。这种标准化服务输出的模式,既解决了商家内容生产能力问题,又避开了头部达人的流量竞争。
话说回来,你们更看好哪个方向?A.技术赋能传统行业 B.新兴领域配套服务 C.情感消费升级…欢迎在评论区聊聊~
(为保护隐私,文中案例信息已脱敏处理。趋势分析基于公开行业报告及平台用户调研)
企鹊桥APP:做副业 找项目 9年300万用户信赖,帮助创业者,我们一直在努力!
发布者:企鹊桥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queqiao.com/blog/227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