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收到读者私信:「小编,这个日结300+的线上兼职,让我先交199押金…该不会是诈骗吧?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的焦虑~(摊手)
为什么我们总在「像与不像」之间纠结?
先来模拟个场景:假设用户小王在刷短视频时,看到「动动手指月入过万」的广告。点进去发现要下载某APP,还要填写银行卡信息…这时他内心开始疯狂打鼓:
「看着像正经兼职——但流程怎么像诈骗?」
「说是正规平台——可为什么总让我转钱?」
这种纠结我太懂了!毕竟现在骗术都披着「互联网+」的外衣,连工作流程和合同模板都做得有模有样~
三招破局术:比骗子快一步的预判
突然想到个案例:某大学生在找线上兼职时,收到自称「平台客服」发来的合作邀请。对方展示了工商执照(后来查证是PS的)、用户好评(都是水军),甚至还有「员工」工作视频(盗用其他公司素材)…
其实只要做到:
1. 查三证: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对营业执照
2. 问三遍:为什么选我?收益来源?退出机制?
3. 等三天:所有催着马上决定的都要警惕!
当时这位同学就是靠「拖字诀」,等到了平台风险提示(笑)
那些年我们交过的「认知税」
我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80%被骗案例都存在信息差陷阱。比如去年曝光的「刷单诈骗」,骗子会伪造企查查数据,甚至搭建高仿平台…这时候有个第三方工具就很重要了~
举个🌰:平台用户李大哥在接触某个「网红孵化」项目时,通过工商核验+从业者访谈+历史项目追溯,发现所谓「成功案例」都是虚构人设。这种穿透式验证的方法,建议大家码住!
你是哪种决策人格?评论区见!
最后来个互动小测试:当遇到「低投入高回报」项目时——
A.马上参与抢占先机
B.拉黑举报一条龙
C.按上文方法逐步验证
选好答案的读者,不妨来聊聊你的判断逻辑~毕竟防骗这事,经验共享比单打独斗更有效(眨眼)
*为保护隐私,案例中人物身份及平台信息已脱敏处理
企鹊桥APP:做副业 找项目 9年300万用户信赖,帮助创业者,我们一直在努力!
发布者:企鹊桥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queqiao.com/blog/14665.html